打造“海上新阳西”形成500亿元海洋产业集群!_案例分析_华体会体育电竞技赛事官网

打造“海上新阳西”形成500亿元海洋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牧场、海产品加工、海上风电、滨海旅游等重大产业和配套设施,这与阳西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高度契合。

  近年来,阳西县以海洋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累厚实基础,形成独特优势。阳西拥有566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万吨级泊位深水港、全国最大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和雄厚的海上风电产业基础,渔业总产量和海水鱼苗产量均居全省县级第一,向海图强大有可为。“海上新阳西”的深蓝版图,正一步步扩展并成为现实。

  阳西县作为重要能源大县、新能源基地,海岸线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为该县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辽阔的平台。

  去年12月,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阳西海域正式投运。在明阳阳洲四海上风电场,“明阳天成号”两台风机以V字形傲然挺立在海面上,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海上景观,为阳西探索深远海能源开启全新篇章。

  “明阳天成号”总设计师王超说,“明阳天成号”排水总量约1.5万吨,它的两台风机并排而立,两个风轮朝反向旋转,使得叶轮中间区域的风速提升,空气动能转化的电能也随之增加,比同等扫风面积的单个大风轮风机的发电量提升4.29%。

  “明阳天成号”总装机容量达16.6兆瓦,预计每年可提供约5400万千瓦时绿色电力,能满足3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电需求。明阳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明阳天成号”正式投运,推动了漂浮式风电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实现以装备创新拓展海洋能源的可开发规模。

  一直以来,阳西海上风电产业从始至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的提高风机发电效率。广东粤电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是阳西海上风电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据统计,2024年该公司位于阳西的风电场累计发电量超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

  发电量实现稳步上扬的背后,依靠的是什么?在位于阳西县上洋镇的广东粤电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尚洋湾海风场陆上集控中心,大屏幕上可见一排排蓝色的风机图标正在转动。

  该海风场副场长黄应慧说,蓝色图标代表正常运行的风机,海上每台风机的运作状况、发电效率、发电量、风速等信息都被工作人员实时掌握。在技术层面,公司加强了风机的定期维护和保养,科学做好故障消除工作,风机年故障小时数同比减少了59.02%,确保风机在最佳状态下运行,从而保障发电量“应发尽发”。

  阳西县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该县已核准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730万千瓦,共规划有805台风机。全容量上网后,预计年发电量达247亿千瓦时,年产值约138亿元,每年可节约9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45万吨。

  阳西将勇立海上风电开发潮头,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沿海重要的海上风电生产基地,为“海上新阳西”搭起坚实的“海上长城”。

  在阳西县以海洋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海上风电不可或缺,而海洋牧场亦是中流砥柱。当这两者在阳西的海域上“相见”,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一边发电一边养鱼成为现实。

  “收鱼!”去年10月,在离岸近70公里的阳西远海海域上,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第二季养殖示范成功收鱼4万多公斤,基本实现了从探索试验到规模化发展的重大跨越。

  “即使经历超强台风‘摩羯’影响,成活率仍达到80%以上。”“明渔一号”项目技术总工程师任重进说,“明渔一号”规模化养殖成功,印证“风渔融合”模式已经具备市场化推广的条件。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将模式复制到更多风电场,拓展网箱养殖水体,提高养殖产量。

  “风渔融合”走向规模化发展,是阳西高质量奏响“海洋牧歌”的一个缩影。作为广东省海洋渔业大县,阳西县水产品年产量与产值长期在全省沿海县(市、区)排名前列。该县渔业适宜区1999平方公里,30米等深线平方公里,能够承载大规模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阳西县并没有辜负大自然这番“蓝色馈赠”。目前,阳西有3个规模化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深水网箱660口,年产量7.5万吨,产值超15亿元。

  坐拥如此大体量的海洋牧场,阳西县并未故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岸海联动,加快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阳西县相关负责人说,该县成立预制菜产业协会,发挥顺欣、美味源等“链主”企业作用,全力发展程村蚝、金枪鱼等水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从陆地、海洋到餐桌的“海水种苗、海洋牧场、预制菜、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全县现有规模以上水产品精深加工公司9家,预制菜规模企业26家,年产量达8万吨,产值超23亿元,市场覆盖全国。

  “要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逐渐完备海洋牧场发展空间。”阳西县相关负责人说,阳西正在推进渔港升级和港池航道疏浚项目建设,溪头、沙扒等渔港升级改造和清淤项目已分别完成工程量的77%和100%。未来,阳西县将按照“一核一区三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格局,推动建设五大养殖区,助力阳西县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跃上新台阶。

  海洋牧场的快速地发展,意味着需要更加多的海水种苗,这让阳西海洋经济的另一支柱——海水种业迎来了“春天”。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阳西县上洋镇南山岭村的海水种苗养殖基地,看到一口口鱼池内养殖着形态各异的鱼苗,陈光文和同事正用抄网将鱼苗捞起,观察鱼苗的生长情况。该基地养殖水面面积达1400亩,示范基地面积300亩,海水引自2公里外的深层海域,以养殖东星斑、珍珠斑、金鲳鱼等鱼苗为主。

  陈光文是阳江市泰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市海水种业创新发展协会副会长一职。他和记者说,去年,该公司的鱼苗产量超8000万尾,产值超2000万元,他有信心在今年将产量提升到1亿尾。

  “海水种业不能一直走老路,要重视科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上高水平发展的道路。”科学技术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陈光文深以为然。近年来,该公司与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并引进科研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开展名优品种繁育、健康养殖、人才教育培训和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工作。公司先后承担省、市、县级科技项目10余项,并拥有8项发明专利。

  “以前的东星斑,养了两年都没有1斤重,现在养10个月就能超过1斤。”陈光文说,科研为行业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在高校及有关部门、机构的指导和推广下,海水鱼苗的成活率和产量显著提升,研发、改良的新品种生长周期更短,且市场价值更高,为养殖户开拓出更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前景。

  “中国种苗看广东,广东种苗看阳西。”阳西县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阳西县敏锐捕捉政策机遇,全力扶持发展海水种业,全县共有种苗生产场(点)202个,面积约2万亩。保有各类鱼亲本6万尾、后备亲本4万尾,年产值超15亿元,占全省市场占有率四成以上。

  海洋种业作为海水养殖产业链的源头,是现代渔业的第一生产要素,也是极具发展的潜在能力的战略性和基础性海洋新兴起的产业。眼下,“海水种业硅谷”阳西正充分的发挥海洋资源禀赋,积极创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特色种业强县,为广东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全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芯”保障。

  “力争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全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上,张秀洁掷地有声地立下“军令状”,而占据产业总规模“半壁江山”的海洋经济,无疑是重中之重。阳西向大海要食物、要能源,构建种业、养殖、装备、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努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强县,将以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经济社会更繁荣、活力动力更充沛的“海上新阳西”。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 2016-2021 华体会体育电竞技赛事官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93136号

联系邮箱:ufochn@foxmail.com